失智症檢查攻略》瞭解發病前兆、分類與檢測方法,及早預防與治療

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也逐步增加。根據《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資料顯示,全世界患有失智症狀的人數已超過5千萬,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依據國內人口數與失智症盛行率計算,推估到了2065年,全台將有近90萬人受失智症所苦。究竟這項全球性的疾病該如何預防與治療?本文將一一說明失智症的前兆、類型,並分享最新的大腦保健概念,除了常見的失智症檢查項目與量表,目前也已可透過IMR免疫磁減量技術,檢查導致失智症的微量異常蛋白質濃度,幫助您及早開始對抗失智症,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失智症是什麼?與正常老化有什麼不同?

失智症是一種綜合許多病症的症候群,會導致腦部神經功能受損,除了記憶力衰退之外,也會陸續影響到語言、邏輯思考、方向感、判斷能力等,出現認知行為上的障礙。若放任不管,更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須注意的是,失智症病發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使得病患錯過黃金治療時機。下方整理出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差別,幫助您判別兩者的差異。

 

失智症 正常老化
不治療的話,記憶退化的速度快速 記憶退化的速度穩定
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可能會突然忘記某件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自己不會察覺,多半是身旁親友發現而尋求協助 自己會察覺記憶力變差
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人際互動 對於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

認識4大失智症分類,瞭解原因與常見病症

 

失智症分類介紹

除了最常聽聞的阿茲海默症,其實還有其他的失智症類型,依據腦部病變的原因可以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可逆性失智症等。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常會發現腦部有異常蛋白長期沉積;血管性失智症則與中風或腦血管栓塞產生病變有關;可逆性的失智症比例很少,主要是因為藥物引起、酒精過量、甲狀腺功能低下、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等。

 

其中,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病變前多有異常蛋白質於腦部長期沉積15~20年的情形。這些微量的蛋白質,是目前臨床和研究界想要預防或早期發現失智症的重要檢測目標。以下介紹4種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共計約佔失智症的九成,幫助您更深入認識失智症:

 

失智症類型1: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屬於一種退化型的失智症,也是所有失智症比例中最高的一種類型,幾乎佔了約7成。阿茲海默症與掌管記憶與空間定位能力的海馬迴出現損傷有關,可能會出現類澱粉蛋白(Aβ)或濤蛋白(Tau)異常沉積,最後甚至拓展至大腦其他地方。最主要的病症為記憶力衰退,並會在中後期陸續出現語言障礙、方向感喪失等症狀,更嚴重會失去自理能力。

 

失智症類型2:額顳葉型失智症

同樣屬於退化型的額顳葉型失智症,病發原因為腦中的額葉及顳葉受損,導致患者出現語言能力下降的症狀,並於中後期開始有人格轉變、行為舉止不合常理的情形發生,好發年齡約在50歲之後。

 

失智症類型3: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一種退化型疾病,約佔失智症比例的15%左右,此失智症也常會發現腦部有異常蛋白質團塊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沉積。初期病發時會出現手抖、身體僵硬與頻繁跌倒等症狀,後期則會開始有幻聽、幻視現象,患者好發年齡多半落在70歲之後。

 

失智症類型4: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為曾有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而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所造成的疾病,是所有失智症中佔比第二多的類型,約有25%左右。有此失智症的患者,會出現情緒起伏、性情變化大的症狀,認知功能也會失調,反應變得遲緩。

 

失智症前兆有哪些?8大常見症狀

 

若罹患失智症,常見的8大前兆包括:

  1. 記憶力衰退:會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或說過的話,尤其是短期記憶力特別差。
  2. 思考能力下降:無法精準思考、判讀事情,可能做出不合邏輯的決定。
  3. 方向感變差:會突然忘記曾經熟悉的地方,甚至無法順利走回家。
  4. 表達能力下降:包含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會重複陳述一樣的句子,無法說出特定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5. 判斷能力異常:無法判別出不合理的事情,容易被詐騙、讀不懂簡單的告示牌。
  6. 情緒起伏大、性情大變:情緒起伏明顯,容易因為小事而喜怒無常,原本內向的個性可能變得奔放外向。
  7. 活動力銳減:對於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下意識避開社交活動。
  8. 出現妄想、幻聽、幻視:找不到東西會認為是有人偷走、會懷疑身旁親友想謀害自己或一直認為有人在房間、和自己對話。

 

如何檢查失智症?可參考失智症檢查項目與量表

 

失智症評估量表

以下為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的「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內容,若懷疑家中親友可能有失智症,可讓其填寫以下量表進行初步判斷。

 

項目 是,有改變 否,無改變 不知道
判斷力上出現困難:例如經常落入圈套或騙局、無法下合理的決定等。
對活動或興趣的嗜好降低
會重複相同問題與陳述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與設備上有困難:例如使用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微波爐、遙控器等會出現障礙。
忘記正確的年份與月份
難以處理複雜的財物。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無法兼顧。
難以記住約定的時間
在思考與記憶方面上出現問題

 

*填寫完畢後可以使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線上檢測器進行估算。有兩題答案為「是,有改變」時,建議受試者接受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量表僅作初步篩檢之用,不代表正式診斷)

 

失智症檢查項目

失智症的診斷除了醫師根據認知功能退化的臨床過程和心智評估量表衡量之外,還包括檢測腦脊髓液中類澱粉蛋白(Aβ)與濤蛋白(Tau)的含量、Aβ與Tau的正子造影(PET)、腦部核磁造影(MRI)等。但現在已經發現Aβ和Tau蛋白的異常累積,在腦萎縮甚至症狀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生,因此早期偵測這些異常蛋白的含量,成為現在檢測阿茲海默症早期預防的指標。

有鑑於此,越來越多醫療院所引進IMR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檢驗時不必再抽取脊髓液,只要透過簡易的抽血,就能偵測體內的相關異常蛋白濃度;而針對一般的健康民眾,亦可透過此檢測結果做為早期預防的指標,不僅安全性高也更加便利,為大眾進行失智症檢測的一項好選擇。

 

如何預防與治療失智症?

通常有失智症狀出現時,腦部可能已經萎縮病變,這時才去看醫生進行治療或採取介入措施,只能藉此延緩病情發展。而且,失智症是一種會隨時間而逐漸加重的疾病,每個人的病發情形也不盡相同,目前仍然沒有藥物可以完全根治,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及早預防。

現在已經可以透過IMR免疫磁減量的方式,在還沒發病前,先了解並積極改善自己的風險因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早期檢測來監測大腦異常蛋白代謝情況,從飲食或生活作息開始調整,便可大幅降低患病的機率。平時亦可多加從事可訓練腦部的活動,並多採取地中海飲食、運動的習慣,定期參與社交聚會,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

 

這些和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

  • 45歲以上
  • 一等親內有失智症相關病史
  • 帶有ApoE ε4基因
  • 有中風病史
  • 有心肌梗塞病史
  • BMI指數>30 kg/m2
  • 抽菸
  • 曾有頭部外傷並失去意識
  •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 活動力是否充足
  • 有憂鬱症狀與相關病史

若有關於失智症的相關疑問,可以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重視失智症早期篩檢,及早治療延緩症狀|吉蔚精準檢驗

想要及早發現失智症,甚至是在前兆出現前就開始預防病症?可以直接至吉蔚精準檢驗諮詢檢測,透過專業的IMR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在45歲後定期抽血檢測大腦的異常蛋白濃度,積極進行健康管理預防失智,假若及早發現症狀,也能把握黃金期進行治療或採取適當介入措施,有效減緩失智症狀。此外,吉蔚精準也提供臨床醫師輔助癌症診斷及用藥之檢驗項目,以及基因檢測、失智症風險基因檢測及腸道菌叢分析等多項服務,幫助您即時掌握身體狀況、維護健康。

 

延伸閱讀:

認識失智症前兆前,您做好大腦健康保養了嗎?《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秘密》好書推薦

IMR研究新知-台灣中年與老年族群的認知正常者有接近8%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