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訊息分享】王培寧醫師:失智症可從生活習慣改變做起 及早預防與發現

媒體訊息分享
原文見民視新聞報導

 

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是近年來大家非常關注的疾病,目前臨床65歲以上就有18%有輕微認知功能障礙,這就是高危險族群。此人數近60萬,加上隨著台灣平均年齡的延長,失智人口勢必大幅增加。造成失智症成因複雜,例如:神經退化性疾病、腦部受傷、中風、代謝疾病等,而在20年前來到門診的病患通常診斷都已為中重症居多,但近幾年有愈來愈多是自覺有異常或輕症就來檢查,可見民眾已漸漸面對失智症的問題。還有不少病人因懷疑失智來檢查,反而發現其他疾病或不良健康習慣影響,進而積極改善或治療,這都是良好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的觀念。」

 

面對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目前失智症無法有效用藥物反轉或停止,因此及早預防或診斷才是對抗失智症最好的解決方案。王培寧強調:「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可及早診斷發現是否為失智症初期,而不是拖著,等到重症就來不及了。失智重症除了病人痛苦外,所造成後續的照護者負擔及社會資源的付出非常可觀,老老照顧及或需要子女提早退休照顧等延伸出的問題很多,加上少子化後獨居老人變多,因此層出不窮的走失事件、詐騙案件、長者開車爆衝、或精神問題等新聞報導層出不窮,這都是大家需積極面對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失智症在醫療和社會成本相較其他疾病的付出是呈倍數成長,王培寧說:「據資料統計,有近四成的失智症可被預防,例如40歲後血壓要控制得宜、預防頭部傷害、保護聽力,有聽損時建議使用助聽器、減少空氣汙染或二手煙的暴露、限量飲酒(每週少於21單位,1單位等於10克酒精)、戒煙、適量運動和不要過度肥胖、注意飲食等,在基本生活日常如可做到,加上及早診斷及早預防,即能有效預防失智症。」

 

通常臨床上會用認知功能和生活功能的測試檢查來診斷,雖然可以多數認知正常者的平均值為判定基準,但基於每人的基本能力不同,自己與從前的自己比較,可能比拿他人做比較更能敏感的測試到變化,若察覺記憶力變化不太對勁,即可至神經內科門診請醫師協助評估,更能觀察出自己腦部認知功能是否有持續退化的狀況。王培寧指出:「例如65歲以上,加上有三高、中風病史、頭部受傷等,我們會用個人之病史、身體和神經檢查、知能評估、影像學檢查等,看大腦是否有認知持續退化風險,用以排除非退化型失智症。」

 

失智症檢查

 

近年來國內對於建置失智共照中心和據點積極推展,但除了照護相關機構數量上的增加之外,王培寧建議朝更符合在地化、個人化,朝質的精進為目標繼續努力,才是給失智症病患最好的治療方式。最後還是要呼籲及早預防和診斷的重要性,若自覺有症狀,檢查發現血液中或腦中有類澱粉蛋白或濤蛋白累積等與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相關的異常,就可做相關進一步診治。再者,隨著醫療進步會有更新的治療方法,所以民眾亦不用過度恐慌,保持良好生活日常和心境,就是最好的良藥。

 

—————————————————-

 

吉蔚精準檢驗提醒您,及早發現、及早預防,才是面對失智的不二法門。

吉蔚精準檢驗致力於提供臨床認可的專業檢測服務,
IMR免疫磁減量檢測,也是阿茲海默症臨床輔助診斷檢查工具的其中一項選擇
✅抽血快速檢測
✅可檢測出腦中異常蛋白沉積濃度,評估認知退化風險有多少
✅更多常見臨床輔助診斷檢查工具比較,可見完整新聞表格

了解更多IMR免疫磁減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