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R技術的核心感測原理獲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茲海默症過去一直難以早期發現,如今透過「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IMR,Immuno-Magnetic Reduction),抽血即可偵測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微小生物標記,且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TFDA)醫療器材許可,可做為精準評估阿茲海默症風險的絕佳工具。
IMR技術的核心感測原理,正是源自2025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量子研究成果──SQUID(超導量子干涉元件)。
這項技術結合磁性奈米粒子與超靈敏量子磁感測系統,能偵測血液中多項極微量的阿茲海默症關鍵生物標記,包括乙型類澱粉蛋白(Aβ40、Aβ42)、濤蛋白(total Tau)、磷酸化Tau蛋白217(pTau 217)。
靈敏度突破奈米,高達 ppt(10⁻¹²)等級,相當於在石門水庫裡倒入一杯咖啡都能分辨出來的程度,使醫學檢測邁入全新時代。
超靈敏技術 水庫裡倒進一杯咖啡也偵測得到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是超導電子學領域的關鍵人物。他所發明的 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超導量子干涉元件)是目前全球最靈敏的磁性感測器,能偵測極其微弱的磁場變化,對基礎物理與醫學應用都有劃時代的意義,更被譽為「King of SQUID」。
Clarke 教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淵源深厚,曾擔任講座教授,亦與IMR技術研發團隊長期交流合作,20多年來關心這項技術應用的發展。光電所洪姮娥教授團隊即在他的啟發下,將 SQUID 的感測技術引入生醫領域,開發出IMR技術,使量子理論走進臨床。

IMR 的原理在於利用磁性奈米粒子包覆血液中的生物標記,粒子的磁特性會出現微小變化。
此時,SQUID 感測器能即時量測磁信號的減弱程度(即「磁減量」),從而反推出標記物濃度。
這種方法能偵測極低濃度的分子變化,遠遠超過傳統免疫分析靈敏度。對阿茲海默症這類長期潛伏、早期難以偵測的疾病,IMR 技術提供了革命性的早期預警工具。
抽血即可檢測 極早期開始預防
IMR 技術歷經多年研發與臨床驗證,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TFDA)醫療器材許可,並由吉蔚精準檢驗導入臨床服務。
現今,全台多家大型醫院均提供 IMR 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服務,民眾只需抽血,即可透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異常蛋白質濃度,評估風險值。
此外,IMR 更可作為極早期高風險族群篩檢。透過高靈敏度的血液生物標記偵測,健檢族群可在症狀出現前,及早發現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並搭配生活與飲食調整,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健康管理目標。
隨著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相關檢測掌握早期發現契機,顯得更為重要,並有助精準健康管理。期待IMR AD 阿茲海默症檢測這項諾貝爾級的革命性應用,可串聯失智症預防、治療、與追蹤,成為台灣預防失智症的有力工具之一。
